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由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发起,旨在呼吁全球关注睡眠健康问题。睡眠占据人生1/3的时间,是机体修复、记忆巩固和情绪调节的核心环节。然而,现代社会中,约60%的人存在睡眠质量低下或障碍问题,失眠、熬夜、打鼾等已成为威胁健康的“时代病”。本文从科学角度解析睡眠机制、常见问题及改善方法,助你掌握健康睡眠的秘诀。
01.生物钟与昼夜节律
人体内存在多个“生物钟”,调控24小时内的睡眠、饮食等活动。光线是主要调节因素:日光抑制褪黑素分泌,促进清醒;黑暗则触发褪黑素释放,诱导困倦。而熬夜、蓝光暴露(如手机屏幕)会打乱节律,导致失眠。
02.睡眠周期
睡眠周期分5个阶段,每个睡眠周期约90分钟,整夜循环4-6次:
非快速眼动期(NREM):第1-2阶段为浅睡,第3-4阶段为深度睡眠,与体力恢复密切相关。
快速眼动期(REM):大脑活跃,处理记忆与情绪,易出现梦境。长期缺乏REM睡眠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认知下降。
03.调控睡眠的激素
褪黑素:夜晚分泌,促进入睡。
腺苷:白天积累,浓度高时触发困倦(咖啡因通过阻断其受体提神)。
皮质醇:压力激素,长期升高会导致失眠。
01.短期影响
注意力下降、情绪失控、免疫力降低。
02.长期风险
心血管疾病:长期熬夜使血压升高,增加心梗风险。代谢紊乱:睡眠不足导致瘦素减少、饥饿素增加,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精神问题:失眠者焦虑、抑郁风险显著升高。加速衰老:皮肤细胞修复受阻,胶原蛋白流失。
01.失眠定义
入睡困难(>30分钟)、早醒或夜间频繁醒来,每周超过3天且持续1个月。
改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I):调整错误睡眠观念,通过“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重建节律。中医调理:梳头浴脚、调整睡姿(右侧卧最佳),结合四季阴阳变化选择睡眠方位。如果失眠经过以上改善方法效果不佳,建议专科医生就诊。
02.打鼾与呼吸暂停
诱因:肥胖、饮酒、仰卧睡姿导致气道阻塞。
对策:侧卧睡、减重、避免睡前饮酒,严重者需就医监测。
03.熬夜后的补觉
科学补觉:周末补1-2小时可降低心血管风险,但不可过量(超过2小时可能扰乱节律)。
关键原则:保持规律作息优先,补觉仅为“还债”,无法完全抵消伤害。
01.环境优化
室温18-22℃,避光静音,选择适宜枕头与床垫。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减少蓝光抑制褪黑素。
02.饮食与运动
助眠食物:富含镁(杏仁)、色氨酸(牛奶)、维生素B6(香蕉)的食物。禁忌:睡前3小时避免咖啡因、酒精及辛辣食物。运动原则:白天适度锻炼(如户外活动),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03.心理调节
睡前冥想、腹式呼吸放松身心。避免“数羊”焦虑,可尝试想象放松场景。
睡眠不仅是生理需求,更是生活质量的核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自然节律、科学管理睡眠,才能为健康筑起坚实的屏障。在世界睡眠日之际,愿每个人都能“睡个好觉”,拥抱活力焕发的每一天。
供稿:黄熙伦
校对:潘紫英
审稿:沈韵
审核: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