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公众号长沙市心理援助热线
长沙市心理援助热线:0731-85501010
  • 医院新闻
  • 医疗动态
  • 医院公告
  • 医保政策
  • 规章制度
  • 地震后,心理干预应该怎么做?
      次浏览  时间:2019-06-19

    从昨天夜里开始,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目睹死亡和毁灭,会造成焦虑、紧张、恐惧等急性心理创伤,甚至留下无法弥补的长久心理伤害。灾难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帮助灾难亲历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对技能,面对和走出可能的心理阴影。

    地震后,心理干预应该怎么做?

    今天小编就请长沙市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市第九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贺美向大家介绍灾后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对遇难者家属的建议

    1.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保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保证足够的物资,为他度过危机。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因为遇难者家属不愿正视与死者关系中消极的一面。此时可告诉他,处理好与死者有关的消极情绪,将有助于发现他们关系中值得永远怀念的一面。比如说,一个人的亲人在事件中去世了,我们该怎么安慰他呢?不一定要直接提他的亲人,但是也不要对故意回避或漠视,比如他怀念自己去世爸爸的时候,如果说“别说了,都过去了。”这种安慰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人觉得你特别冷漠。你可以陪着他,跟他分享对爸爸的回忆,然后说,“如果他的爸爸活着,会希望他好好地生活。”慢慢地,他会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情绪得到充分宣泄,这样有利于他的恢复。

    3.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4.帮助遇难者家属投身新生活,预防意外的发生: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个特征: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面对失亲之痛,个体很难很快不痛苦,但却可以带着痛苦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而在活动中冲淡自己的痛苦体验,减轻痛苦对自己的伤害。具体做法是:想想自己当前有那些事必须要做,然后按轻重缓急安排好时间,再一一地去完成。同时应注意在一些人群,特别是不愿意打开心扉的人群,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对幸存者的建议

    1.对幸存者积极的身体救治,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2.要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承认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事件后所产生的情绪一般都是负面情绪,悲伤、痛苦、内疚,这都属于正常的范围,不要去否定它。不要觉得,我怎么这样呢,别人都说不要伤心,我还是伤心,我是不是有问题了。伤心没有问题,肯定会伤心,有的人不仅伤心,还有内疚,还有愤怒,这些情绪都很正常,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

    3.多跟周围人的交流。人在事件后,很容易出现自我封闭,自责、自疚……各种各样的情绪导致自己减少社会交往,出现回避行为,不愿意跟别人说话,这样其实对人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心理功能是不利的。也许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心:你也痛苦,我也痛苦,两个人一交流不是双倍痛苦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交流本身就是宣泄的过程,通过交流,心理压力会减少,对恢复心理平衡、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是有益的。这和我们很多人的常识是不一样的。当幸存者很痛苦的时候,去安慰他说你别哭了,这并不科学。

    4.无言的陪伴。很多人以为帮助别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以使他觉得好一点,但根据心理专家所说,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其实大部分是为了减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对他们而然,无言的陪伴产生极大的安抚作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杯温水,一张纸巾,抵过千言万语。

    5.无条件的倾听,不做任何评论的倾听。适当的回应,不要逼他说,他不想说就让他停在那里。

    6.对于有身体受了严重的创伤,导致功能严重受损的人员,需特别注意意外事件的发生。

    对于幸存者,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别忘记家人和孩子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试着与他们谈谈;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对儿童青少年的建议

    一.对学前阶段的孩子: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生存的安全世界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我们可以用以下的一些活动帮助儿童重建他们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1.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事件中的经验与观察,老师则可以就地取材,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2.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

    3.提供孩子绘画经验,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画笔最好不是水彩,此时要的是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

    4.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

    5.家长要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二.对于青少年:首先需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们很自然的产生一些恐惧、无助、悲伤、沮丧、愤怒、孤独、绝望等情绪。有的孩子会有激烈的情绪外露,比如恸哭不止,喊叫,不停的说话,不合作等。我们应该像接纳亲人一样去理解他们的失态。

    其次,帮助孩子接纳现实: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无需刻意的回避现实来安慰孩子,尽可能的客观地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同时描述孩子反映和状态,让孩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表现和状态。告诉孩子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人不害怕,没有人不伤心,你的反应是完全健康和正常的。

    最后,帮助孩子建立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在家庭,社会,公众媒体,学校等帮助下鼓励孩子积极的参与各项活动,增加与他人的接触,对生活对未来保持原有的初心和信心。

    救援工作人员需注意

    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最大程度地耳闻目睹各种最悲惨的场面。因此,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如此性质的日常工作,也会使他们感受各种痛苦体验。没有人能对灾难体验所带来心理上的破坏性影响有充分的准备或对这种冲击有天然的免疫力。因此我们有以下建议:

    1.向救援人员介绍正式的、有时间进度表的、有计划的小组会谈内容。

    2.让救援成员充分表达他们在救援工作中的感受,并给与认真的倾听。

    3.鼓励救援队员彼此就他们的的想法、情绪感受、生理反应进行互相交流和陈述。

    4.解释、承认、理解和正常化救援人员所出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5.正常化他们的情感反应,减少个体感觉和情感上的独特性,用认知和教育的方式甄别出救援人员应对各种反应的方法并加以评估。

    6.识别出生理和心理反应过分强烈的救援人员,提供进一步的心理干预

    7.必要时,让有关救援人员停止工作,并对其实施进一步的心理干预和休息。

    地震后,心理干预应该怎么做?